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 防反弹”的防控策略,根据新冠肺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要求,在前七版防控方案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 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按照“及 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 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工作。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 施,坚持“人物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小、严、 实,科学精准,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 起,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 体健康。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 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 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 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新冠肺炎潜伏期为 1-14 天,多为 3-7 天;发病前 1-2 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 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 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 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 播。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研究提 示部分变异病毒传播力增高,但其潜在致病力和对疫苗效果的 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公共措施
(一)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 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品等传统媒体作用,全方位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倡导群众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 “一米线”、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倡导居民减少人员流动和聚 集,提倡节庆文明新风,不大办婚丧嫁娶等。加强疫情防控工 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引导公众养成自觉的防疫行为。宣传教育内容可参考附件 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二)疫苗接种
1.做好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有在境外感染风险的人群、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运行的人员以及维持社会基本运行 的关键岗位职业等重点人群中18 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工作, 为其提供健康保护。
2.做好边境口岸等重点地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和各类学校教职工等疾病传播风险较高的18 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工作,为其他有接种意愿的 18 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降低人群感染和发病风险。
3.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
(三)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出农村、城乡结合部、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地区和薄 弱环节,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公 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推动爱 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四、疫情监测
(一)疫情发现报告。
1.病例发现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干咳、 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监测,一旦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对病例应在 2 小时内通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后要在 2 小时内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 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尽早发现疫情。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和密 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 高风险职业人群、纳入社区管理的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一旦 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送医开展核酸检测。
2.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 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 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高风险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 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对发现的 无症状感染者应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 行网络直报,并在 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 医学观察。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 24 小时内订正为 确诊病例。 3.聚集性疫情发现报告。聚集性疫情是指 14 天内在学校、 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 5 例及以上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常规诊疗活动、传染病网络直 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场 所和重点机构人员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等途径发现。聚集 性疫情应在 2 小时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
。。。。。。
详情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