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疗救助员教材

2022-04-13

医疗救助员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应急医疗救助基础

 

第一节   应急医疗的定义·······················3

第二节   国外及我国的应急医疗发展现状················3

第三节   应急医疗救助前的准备工作··················4

第四节   应急医疗救助人员的必备素质·················6

 

 

第二章   人体结构分类

 

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结构分类·····················8

第二节   呼吸系统··························8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9

第四节   消化系统··························10

第五节   运动系统··························11

第六节   神经系统··························12

 

 

第三章   人体的生命体征

 

第一节   呼吸····························13

第二节   脉搏····························14

第三节   体温····························15

第四节   血压····························15

 

 

第四章   人体的状态

 

第一节   意识状态··························17

第二节   瞳孔状态··························17

第三节   体位状态··························18

第四节   皮肤颜色··························19

 

 

第五章   内科急症的救助技术

 

第一节   窒息的处理·························20

第二节   过敏的处理·························21

第三节   心脏病的处理························22

第四节   晕厥的处理·························24

第五节   低血糖的处理························25

第六节   脑卒中的处理························26

第七节   抽搐的处理·························26

 

 

第六章   创伤急症的救助技术

 

第一节   外出血的处理························28

第二节   口腔创伤的处理·······················29

第三节   眼外伤的处理························30

第四节   刺穿伤的处理························31

第五节   肢体离断的处理·······················32

第六节   内出血的处理························33

第七节   头部、颈部及脊柱创伤的处理·················33

第八节   烧伤的处理·························34

第九节   电击伤的处理························35

第十节   骨折的处理·························36

第十一节 休克的处理·························37

 

 

第七章   环境相关急症的救助技术

 

第一节   生物类蛰咬伤的处理·····················38

第二节   中暑的处理·························40

第三节   冻伤及低体温症的处理····················41

第四节   中毒的处理·························42

 

 

第八章  心肺复苏技术························44

 

 

 

 

 

 

 

 

本教材针对于非医疗专业人员以及有特殊急救技能需要的医疗人员设置,课程目标为提高学员的院前急救水平,教材不涉及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治知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形成了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大都市圈时代,大型城市的外拓为周边的小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动和迫使这些周边地区的产业进行升级。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而由此带来的经济体量也是巨大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开放、社会信息化、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流行疾病的扩散等危机不断出现,不断地在威胁我们的国家安全、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如何降低突发事件对我国的影响,已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从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到国家应急管理部和各省市的应急管理局的成立,已经代表着战略性的应对公共危机已被擢升至国家的高度。

 

尤其是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高损失严重。马凯同志在《求是》杂志中撰文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归纳起来,应急面临的势态包括:一是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强地震呈活跃态势,自然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经济发展转快,能源、资源、运输供给长期偏紧,再加上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一些地方和企业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公共卫生事件诱因和影响都呈较强的国际特点,全球新发的30多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特大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随着人口流动量的加大和流动速度的加快,疾病的防控难度加大,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四是社会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如同马凯同志所讲,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为此,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的提高我国应急工作水平,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降低和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是我国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如此,公共性突发事件如火灾、流行疾病、城市暴恐、踩踏等事件已经和包括地震、城市内涝、高低温等自然灾害一同成为了危害我国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公共安全普及教育中,以院前急救技术为主的应急医疗教育则是所有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所有安全教育的根本,无论是消防领域还是其它应急救援领域都离不开应急医疗技术的支持,从居家生活到工作学习,或者是户外旅行等等方面,应急医疗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是否能够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要求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所以作为具有应急医疗技术的我们除了在危急时刻发挥自身救助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广泛宣传、教育周边群众,尽可能的普及医疗救护常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切实掌握院前医疗救助常识,减少或者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的伤害。

 

 

 

 

 

 

 

医疗救助教材编委会

20224

 

 

第一章 应急医疗救助基础

 

应急医疗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受到伤害的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和卫生防控的一门专业学科。在以前,我国提到的应急救援主要是指应急医疗救援,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应急救援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所包含的技术越来越多,应急医疗已经成为了应急救援技术其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所有应急救援技术的基础。

我们在这里讲的应急医疗,即是院前急救急救技术,而不涉及到专业的医疗救助。

 

第一节  应急医疗的定义

 

我们这这里所讲的应急医疗区别于在专业医疗机构内,对伤患进行的专业医疗救治,仅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人员在事故现象对伤患进行的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或专业的医护人员到来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的发生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受到伤害的人员无法接受医疗救助,往往会导致伤情的恶化甚至死亡,此时急救是否准确、及时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愈后所以对于院前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可见,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维护病人生命,减少伤患死亡率和伤残率非常重要。同时,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明显降低突发伤病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外,院前急救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

 

第二节  国外及我国的应急医疗发展现状

 

古往今来,除了战争之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一直威胁着全人类,其导致的大量伤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也推动着应急医疗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发展,如国际红十字会的建立就是应急医疗国际化的一种发展。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应急医疗管理方式,建立了以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教育培训的专业应急医疗体系。如美国,其应急医疗体系是以《国家应急反应框架》(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为指导,以国家灾难医疗救援系统(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简称NDMS)为运行管理主体,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简称FEMA)、国家健康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简称DHHS)、退伍军人事务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简称VA)以及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简称DoD)为辅助参与的全国性应急系统。

 

美国的应急医疗体系是以一些列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明确各机构权力和责任,使各个机构在突发事件的处理时能够相互配合,协同管理共同处置,使各个机构的利用自身的长处,在各自领域内协调资源处理事件。

 

我国的应急医疗体系主要采用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作为指导、管理机构,各地市急救中心和医院作为实施单位的方式。自1980年开始,我国建立了以120急救电话网络,并依托各级医院建立了急救中心,用来对急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同时兼顾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处置。1998年,国务院提出在全国部署社会服务联合行动工作,并建立了一整套社会化公共救助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120急救电话、110报警服务电话、119综合救援电话、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形成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救护、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救护体系。2003年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City Emergency Response Center,简称CERS)。这种协调机制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形成快速、有序且高效的反应。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具有统一报警号码和全天候值守的力量,拥有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实战经验丰富指挥人员,能够调动训练有素、充足常备的应急突击力量和相关专业处置力量,并以充足的物质、技术和专业情报为保障的体系”。

 

与美国相同,我国的应急医疗体系也着重于属地救援,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一个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挥本地区的应急救援资源,为居民提供应急医疗服务;与美国不同的是,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突发事件超出了本地处理能力的时候,我国还能迅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支援,保证受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提供相应的保障,2020年武汉疫情的处理,就较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节  应急医疗救助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不同的突发事件,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救援,但医疗救助是所有救援行动的基础保障。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往往比较混乱,各类需要救援的人员交织在一起,甚至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群死群伤,伤员伤情复杂多变,需要同时处理大量人员的医疗需求,且医疗救援条件艰苦。

 

出现突发事件有人伤亡的情况时,要第一时间拨打求救电话,根据事故的不同向不同的部门求救。有条件的,呼叫身边的人员共同协助救援。没有救援经验的人员应当协助具有救援经验的人员进行工作,像拨打电话一类不需要特殊技能即可操作的行动,要尽可能交给辅助人员执行。

 

进行医疗救援前,安全是最基本的原则,这里说讲的安全包括环境的安全、救助人的安全以及受助者的安全。对于医疗救援行动来说,救助人的安全要重于受助者的安全,在进行医疗救援活动前,一定要确保救助人的安全,这是进行医疗救援行动的基础。

 

在进行医疗救援行动前,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评估,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可靠,适于开展行动,如现场环境复杂,则需要首先对周边风险问题进行排除,不能排除的,要想办法将受助者转移至安全地带进行救援,不能冒着危险进行救援,否则可能造成对受助者的二次伤害以及危及救助人的生命安全。救援行动前,救助人还要对自身进行防护,有条件的要佩戴医用手套及口罩,以及进行其它防护措施,防止伤患的体液对救助人的伤害,也防止救助人对伤患的污染;尤其是在进行心肺复苏行动时,对于不熟悉的伤患禁止直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必须使用专用呼吸膜或呼吸面罩,对于不具备防护条件的伤患,也可以只做心肺复苏,不做人工呼吸,以确保救助人的安全。

 

在救助行动展开前,还要建立分类医疗救治区,根据国际通用灾难现场救助优先排序设立,伤病员在检伤分类后,送达相应的区域。这些区域分为重伤员救治区、轻伤员治疗区、临时尸体存放区等区域应设在临近现场的位置,让伤病员可以迅速得到救治,但也要足够远离事故现场以确保安全。

 

在进行医疗救援活动时,要遵循先救命、后救伤的基本原则。尤其是面对大量人员伤亡的事故,首先要确保环境安全,然后对受助人员进行检伤分类,优先对具有生命危险的人员进行救治,之后再对受伤的人员按照先重伤后轻伤的顺序进行治疗。在检伤分类中,通用的方法是颜色分类法,详见下图:

 

 

1:检伤分类的颜色分类

 

检伤分类的伤情判定参照下图:

 

2:检伤分类伤情判定

 

伤员进行分类后,根据分类的优先顺序送往指定区域危重病人不便于移动的,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情况下,可就地进行治疗。在实际医疗救治过程中,检伤分类也可以利用如下的口诀执行:

“确认现场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大声呼喊:我是救助人,可以行走的人员请到我身边来。此类人员标记为绿色,并指引至安全区域内。

不能行走的人员检查呼吸、末端循环和意识,检查呼吸分为两类,本身没有呼吸,则开放气道,打开气道仍无呼吸的,标记为黑色,打开气道恢复呼吸的,标记为红色;本身有呼吸的人员检查呼吸频率,大于三十次每分钟小于六次每分钟的,标记红色;六至三十次每分钟的,检查末端循环,甲床再充盈实验大于两秒或不可触及桡动脉的,标记红色并控制出血;甲床再充盈实验小于两秒并能触及到桡动脉的,接着检查意识,不能遵循简单指令的,标记为红色,能够遵循简单指令的,标记为黄色,每个人的检伤不超过三十秒,在检伤过程中,只纠正气道梗阻与大出血,不做心肺复苏。

 

应急医疗救援的目标就是争取在最佳时机、最佳地点、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最多的伤病,并降低事故死亡率,减少伤病员后期损伤。

最佳时机——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由现场救助人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救护伤病员,而不只是等待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

最佳地点——指在安全并便于抢救的地点救护伤病员,因此不要在危险的环境下盲目开展治疗工作,应该在确保救助人和伤病员都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这就需要救助人对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尽最大的努力——即尽可能利用现场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与现场其他救护者协作,共同救治伤病员。

救治尽可能多的伤病员——在充分发挥现场人力物力的情况下,科学有序地救治伤病员,提高救治效率尤其是在现场救护人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应有序的抢救,避免无序分散救援力量,才能达到救治更多伤病员的目的。

 

在救治开始前的呼救、拨打救援电话及现场评估等工作并不会影响救援时间,反而会使救援工作更为有序的进行,提高救援效率,增加受救助人数量以及提高救援质量,盲目的开展急救工作,往往会降低救援效率,甚至导致救助人的伤亡。

 

最后对应急医疗救援开展的工作顺序进行一下梳理,应急医疗工作要按以下顺序进行:

1. 拨打求救电话及呼救;

2. 评估周围环境,并进行安全确认;

3. 做好个人防护;

4. 进行检伤分类;

5. 对伤患进行救治;

6. 专业医疗人员接手或转运至医疗机构。

 

 

第四节  应急医疗救助人员的必备素质

 

在应急医疗救助的过程中,救助人员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人员混乱,多种伤情交织在一起,工作时会面临各种干扰,需要救助人具备多重素质,以及过强硬的医疗技术和工作能力。

 

1. 思想素质:

应急医疗救助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要服从现场政府相关部门的号召和指导,牢固的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不怕脏、不怕累,全力以赴地抢救伤患生命,尽最大努力降低伤患的伤情,稳定伤患情绪,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救助,不慌、不乱,不采取非正常手段进行救助,做事有章法有顺序。

 

2. 专业素质:

在医疗救助过程中,具备专业的院前急救知识,能够正确的判断周边环境情况及伤患的伤情,能够正确使用包括急救包内物品在内的物资进行救助工作,具备与相关救援机构、医疗机构等应急部门协同工作的能力,对于不熟悉的伤情或无法处理的伤情不乱救助,并在救助前,第一时间做好个人防护。

 

3. 沟通及协同工作素质:

在救助工作中,除了要及时报警呼叫专业医疗机构支援外,还要保持与周边人员的良好沟通,应急医疗救助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现场所有人员合理分工共同分担救助工作,以提高救助的工作效率;同时,在救助的工作中还要与伤患进行良好的沟通,稳定伤患情绪,了解伤患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慢性病、有无传染性疾病、具体疼痛或其他感觉等,以确定伤患的具体伤情。

在与医疗专业人员进行交接时,一定要具体说明伤患伤情,并将了解到的伤患具体情况进行告知,不要将伤患交给专业医疗人员后,一走了之,有条件的,要协助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救助工作,直到伤患抵达专业医疗机构。

 

4. 心理及身体素质: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复杂性的特点,现场伤亡率高,各类伤患混杂,需要救助人员具备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可以在复杂环境中有条不紊的开展救助工作,并且具备充沛的精力,可以持续额的进行工作。

 

 

第二章  人体结构分类

 

实施正确有效的应急医疗救助工作,需要救助人员具备正确的医学基础知识,明白并能使用专业的医疗术语,以便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在基础医学中,人体的结构分类是最基本的知识,用处广泛,在救助过程中可以准确的描述受伤部位而不会产生歧义。

 

 

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结构分类

 

医学规定:人体腹部为前,背侧为后;头部为上,足部为下;人体正中为中线,分为左右,左手左脚部分为左侧,右手右脚部分为右侧,靠近中线为内侧,远离中线为外侧;同理,四肢的靠近肢根部为近端,远离肢根部为远端。前臂近尺骨(小指侧)的部分为尺侧,近桡骨(拇指侧)的部分为桡侧;小腿前面靠近胫骨部分(足拇指侧)称为胫侧,外侧面(足小指侧)称为腓侧,它们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

 

 

 

 

 

 

。。。。。。

 

详情请下载

 

上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安全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