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贝贝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本研究通过研究女性安全议题下的典型案例,分析官方和民间讨论的舆情特点。在讨论 主题上,官方媒体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对案情的跟进上,民间的声音则大量集中在对安全问题的讨论上。 讨论中还出现了受害者有罪论、网络攻击他人等负面问题,需从舆论引导、社会制度和个体互助等多方 面进行改善。
关键词:公共安全;女性保护;舆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068-02
一方面,作为社会中体力较弱的一方,女性往往 与“受伤害”紧密相连。女性安全是反映社会安全保 障机制的标杆,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水平更是衡量社会 文明程度的标尺。另一方面,公共媒介是公共舆论的表达手段,是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1]当女性受 侵害事件发生时,社会的反应和舆论的关注焦点反映 了在这一社会文化中对相关问题的着眼点上,并能帮 助研究者进一步理解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观点,在性别与传播的视角下,反思和探究我们社会对“女性安全"的认识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2018年5月5日晚,一名女性空乘人员在郑州航空 港附近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由于犯罪性质恶劣、传 播范围极广,该案件获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关注,甚至 在百度百科上,有人编写了专有词条“5·6郑州空姐打 车遇害案”来描述事件经过。在这场舆情中,“女性 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从新媒体官方账 号到自媒体,许多讨论都涉及这一内容。本次案例分 析也主要围绕“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展开分析,探讨女性安全相关议题中的舆情特点与现存问题。
一、舆情整体概述
由空姐遇害一案引出的女性安全讨论范围广、类 型多,鉴于网络舆情“多杂散匿”的特性,笔者从门户 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不同平台分别选取阅 读、评论数量过万的内容,结合其内容下的互动评论进 行具体分析。这些平台传播范围广,往往一条内容下 有成千上万条评论与转发,在传播范围和影响方面具 有较高的分析价值。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主要舆情:
(一)主题内容
一是对案件的报道。这一类型大多来自官方媒体 和传统媒体的延伸媒体,其内容基本以即时跟进、专业 性高为主要特点,报道类型包括简讯、人物专访、后续 跟进等多种形式。
二是从案件本身延伸开的讨论,包括“滴滴是否 应承担责任”等,并进一步揭露顺风车平台的弊端,这 类内容大多来自专业媒体的报道,但也不乏民间个体 的声音。
三是本次分析的重点对象,即针对女性安全问题 展开的讨论。有呼吁女性学习自保方法的,有“晒” 出自己更改身份信息求得安全的,也有反驳“自我保 护”说法的,这类内容基本以个体平台为主,包括个人 普通微博和个人挂靠商业公司注册的微博,共有8条典型案例,分别代表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 四是“传播案件照片者被刑拘”等由该起案件引 发的影响较为恶劣的后续事件,对这些相关内容的讨 论以及事件基本平息后出现的调侃与恶搞可以归类为 “其他”。
(二)信息源
不同信源由于出发点和利益的不同,可能会对其 发表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关注舆情事件中参与者的 身份对客观把握舆情内容有很大帮助。按照官方媒体、 商业媒体、自媒体分类整理发现,官方媒体大部分力量 集中在对案情的跟进上,民间的声音则大量集中在对 安全问题的讨论上。总体来看,由空姐遇害案引发的 讨论类型较为多样,这场事件也因官方媒体的高度关 注引起了全民关注,并在后期形成了全民讨论的舆情现象。
二、典型言论分析
在反思和评论该事件时,舆论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分歧的焦点集中于“如何降低女性出行时的潜在风 险、保护女性的人身安全”。
(一)技术作恶 VS 技术中立
1. 技术作恶
一部分人将关注点放在了共享经济的安全性上, 认为算法、大数据、共享经济等技术不可能完全中立, 而是扩大了社会差距、激化了矛盾,使弱势群体处境更 加艰难,因此滴滴公司对该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被害人所使用的顺风车平台有互评功能,这使顺 风车成为了众矢之的。通过网络截图可看到司机对乘 客的评价集中在“美女”“颜值”甚至“令人想入非非” 上,俨然将乘客当作了性幻想对象。在滴滴打车以往 的顺风车广告中,也频繁出现打着“社交”的旗号、打 “性暗示”擦边球的行为,将“接到美女乘客”作为一 大卖点。这一行为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诟病,认为滴滴 打车行为“低俗”“猥琐”。
有观点认为,这些数据技术带来了“诱导犯罪”, 指出算法看似是客观中立的,但其程序设计有意将女 性作为红利,吸引男性用户,是“执行者和整个社会的 偏见和隐形暴力”。
2. 技术中立
还有一部分声音认为技术本身没有错,重点应该 落在技术掌握者的利用方法和管理的完善上,不应过 度将此次事件归咎于滴滴公司。 整体来看,大多数人都坚持认为滴滴需要整改,但 整改的落脚点应是“管理”和“审查”。澎湃新闻的另一篇评论引用了几名法学界相关人士的意见,认为 顺风车司机与滴滴平台不属于雇佣关系,司机杀害乘 客的事件属于意外事件,凶手承担主要责任,而滴滴公 司更多在于承担“人性和道义责任”。
(二)强调女性自保 VS 强调制度 / 观念跟进
由于受害者遭受的不只是生命侵害,还有性侵害, 加上“空姐”这一标签,所以人们的视线不可避免地 集中到了性犯罪问题上,这成为了舆论漩涡中最激荡 的浪潮。
1. 强调自我保护
持这一类观点者立足于“女性出行时该注意什 么”,意在帮助女性察觉并规避身边的潜在危险,以保 证自身安全。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微博账号央视新 闻与王大伟,其中王大伟从自身工作经验的角度,总结 出了“四不打”原则,并发表了长微博;央视新闻发布 的“女性独自搭车指南”与王大伟教授发布的内容大 同小异,类似内容也被各家媒体转载。
在自我保护上,主要包括远期防范、近期防范和面 对危险3个部分,包括避免出门、避免着装暴露、选择正 规车辆、观察车牌与司机等多项内容。一些自媒体也 就“女性遭遇侵害时该如何应对”发表了看法,如微 博用户苏健这厮认为,女性不应轻易激怒司机,而是假 意顺从,“贞操没有生命重要”。 这些言论基本都受到了强烈的对抗解读,主要观 点如“要让男人知道这是在犯罪”“问题出在社会安 全系数不够上,不应压缩女人生存空间”等。
2. 强调制度 / 观念跟进
与主流媒体的宣传立场不同的是,网络上有相当 多对抗的声音,反驳“女性自我保护”的意义。这些 反驳者以自媒体为主,着眼点基本跳出了事件本身,探 讨“自我保护是否切实规避了女性受害”这一议题, 并表达了鲜明的反对态度。如以侯虹斌为代表的个人 微信公众号,论述了“只呼吁女性自保”是不够的。
还有一些内容暗含了对无力改变的社会现状的回 应,以及对主流媒体严肃却“无用”的话语的消解。 这类内容以微博用户关爱智障儿童成长为代表,该用 户发布了一条“现在这个社会把我们这些小姐妹都 逼成啥样了”的微博,并附了7张图片,分别是女生将 自己在滴滴上原有的用户头像和昵称换成了“阳刚气 质明显”的男性照片和称呼的截图。此外甚至还有少 部分男性故意将自己的信息改为女性,声称要“治治”有非分之想的司机。
由于发声群体不同,这些反对的声音使得相关议 题成为了“官方与民间的对抗”。较为遗憾的是,对于 民间对官方自我保护守则的对抗意见,官方并没有给 出回应,两个舆论场自始至终没有直接的交流。
。。。。。。
详情请下载